
活動相簿
Events
活動相簿2025-07-13
📣老湖口新食趣---新住民社造培力基地論壇
第一&第二場次 第一場次👇 明新科大侯順耀教授主講,教授運用客家話與台語中常用的與食物🍚相關的問候語,例如:「食shiˇ飽baoˊ吂mon?」🍽️帶出語言與生活的關聯,並表示「食物也是一種文化。」 最後教授以去年論壇中大家使用環保碗筷🥢分享美食的畫面,說明「食物是一種信仰,也是一種分享。」而環保餐具🥣也可以讓環境與食物都能更永續發展,正是「地方創生」重要⭐的概念。 上午討論時間🗣️ 主題:挖掘老湖口「舊味」與新住民「新味」,為美食地圖🗺️打底。 討論分成👬兩組,各組討論想呈現的東西,再畫在海報📜上,並與大家進行成果分享。 🔙「記憶中的家常味」: 以米食為主題,包含外省、客家、越南🇻🇳、菲律賓🇵🇭的各種米食料理🍚,除了鹹食之外,也有甜點🍮跟酒。例如:紅糟鴨、紅糟魚🐟、酒釀湯圓、糯米酒🍶等等。 糯米是共同的飲食文化,只是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料理方式🥘,加上各自習慣的吃法🤤不同,但因應世界流動,所以各文化都融合了。 ♾️「永續的餐桌」: 介紹越南🇻🇳甜湯圓、馬來西亞🇲🇾年糕與台灣🇹🇼的客家湯圓,其中馬來西亞的年糕與台灣的年糕都有步步高升🧗的含義,越南甜湯圓的口感則是類似客家甜點🍯的牛汶水,以及客家湯圓分成南北做法不同,與鹹甜口味的差異。 希望讓美食🍜與文化永續發展,可以結合台灣(客家、閩南、原住民)、外省與新住民的美食集中在一條街👣,不只是食物,也可以舉辦DIY活動🧤,讓大家更了解美食與各族群的文化。 第二場次✌️ 薏帆老師打頭陣,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,不只是從馬來西亞🇲🇾來台生活的心路歷程,還有對於料理的匠心工法,也不藏私的介紹馬來西亞🇲🇾甜點 🍯「摩摩渣渣」的食譜,讓與會來賓在家也能享受到異國的好滋味。 最後老師以「家鄉🏠味,是我們對過去的思念💭,也是我們和現在連結的橋樑。」為結語,訴說新住民來台生活並不孤單,還有家鄉味會陪伴👥著自己。 接著是天主教✝️移工教友 Menard 門納,分享來台工作的掙扎與適應過程,他來台時間已有七年7️⃣,當時想更加瞭解信仰與改善家庭生活,因此來台灣工作,離開菲律賓🇵🇭時孩子🧒才4歲,一開始與家人👩👧👦分隔兩地很孤單,但在教堂⛪中遇到的菲律賓朋友🤝與台灣的人們讓他可以克服孤單,並覺得在台灣生活是比較放鬆的。 「菲律賓的家鄉很遠,不過台灣就像第二個家。」 最後門納也說「不要去擔心明天,因為明天會有自己的解決方式。」意思就是活在當下,不要煩惱太多。🔆 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幫助到更多初次來台,對於異國生活感到不安的新住民朋友們,期望能協助他們早日適應在台灣的生活,並讓心安定下來。💕 下午討論時間 💬 主題:用「新食」點亮美食地圖,打造跨文化交流據點。 「Good Food Good Life」💯 以越南🇻🇳椰子飲料、菲律賓🇵🇭南瓜煎餅、客家粄條🍜等食物進行創新與改良。 在椰子🧉飲料中加入珍珠、火龍果等食材,讓顏色變得更繽紛,也可以把南瓜🎃煎餅改成吻仔魚煎餅,融合成與台灣🇹🇼較相近的口味;也可以改變客家粄條的湯底,例如:麻油、紅燒等,讓食物擁有更多不同的樣貌🎭。 「湖口味蕾新地圖」🗺️🆕 可以在湖口設計多元區域,例如:多元美食攤販區、多元文化兼DIY區🧤、文物導覽🧭與體驗區,讓大家了解多國美食🍝與文化的同時,也不會感到有文化的差異存在,而是同在一片土地🌍的感覺。 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國家、縣市、鄉鎮,但同樣都是在台灣這個地方共同生活的人們,不需要分你我,只要用心體會並接納彼此的不同就足夠了。 #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#新竹縣湖口鄉公所 #新竹縣湖口鄉民代表會 #喜士工作坊 #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 #新竹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#新竹縣新住民文化發展協會 #湖鏡村辦公處